幸福日子比瓜甜——驛城區(qū)順河街道小陳莊村見聞
記者 許偉
眼下正是西瓜上市時節(jié)。驛城區(qū)順河街道小陳莊村管界樓村瓜農呂海寬種植的6畝西瓜次第成熟。
在靠近鄉(xiāng)道的一座大棚內,一個個西瓜躺在瓜秧叢中,大的二十幾斤,小的也有十幾斤,煞是喜人。小陳莊村黨支部書記袁海鈞和呂海寬正在大棚內查看西瓜生長情況。
“旁邊插細竹簽的都是熟瓜,你們自己摘吧!”袁海鈞熱情地招呼著前來采摘的市民。
小陳莊村距離市區(qū)不遠,很多市民經常帶著孩子前來體驗西瓜采摘。為避免來采摘的市民誤摘生瓜,呂海寬便想出了插簽標記這一招。
呂海寬今年49歲,大棚種瓜已有5年,稱得上是西瓜種植的行家里手。“我原來只種大棚蔬菜,由于品種單一,掙錢不多,是海鈞書記引導我走上了大棚西瓜和蔬菜換茬種植之路。”呂海寬說,“西瓜罷園后翻地、施肥,入秋種大蒜,12月蒜苗就可以上市了。”
“想要西瓜產量高、口感好,種植管理技術很關鍵,溫度、濕度和肥料都要把控得當。我今年種植的是西瓜新品種‘8424’和‘美都’,頭茬5月已上市,現在只剩下這一棚西瓜了。”呂海寬說,按平均畝產4500公斤計算,市場價每斤1.8元至2.1元,6畝西瓜一季就可以收入10萬元左右,加上冬季蒜苗的收入,一年輕松收入17萬元左右。
“請吃西瓜,這是這座棚里最大的瓜了。”說話間,呂海寬的妻子抱著一個大西瓜走了過來。“前幾年瞎折騰,沒掙到啥錢。除去兩個孩子的上學開支,沒啥結余。”呂海寬夫婦育有一對龍鳳胎兒女,女兒在上海讀大學,兒子務工掙錢,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生活比瓜甜。
“海鈞是個熱心人。西瓜剛上市時銷路不暢,是海鈞幫忙聯系市區(qū)的親朋好友來這里采摘,才打開了銷路。”提起村里的“領頭雁”袁海鈞,呂海寬夫妻打心眼里佩服,“在海鈞書記的帶領下,不光我們家的日子好了,村里其他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小陳莊村有9個自然村、13個村民組,共有668戶、2877人,耕地面積4463畝,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大部分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1978年出生的袁海鈞早年外出打工,積累一些經驗和資金后,于2007年投資創(chuàng)辦了天翔玻璃有限公司,經營玻璃、鋁塑門窗、不銹鋼制品等。他先后引進了玻璃鋼化爐、夾層玻璃生產線等先進生產設備,吸納60多名鄉(xiāng)村富余勞動力就業(yè),從事技術工作的工人每月可以拿到5000多元的工資。
袁海鈞始終牽掛著小陳莊村的父老鄉(xiāng)親。經商之余,他對鄉(xiāng)村集體事務和公益事業(yè)愈加上心,總想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致富。這些年,袁海鈞每年都會向敬老院、慈善總會捐款捐物,多次向社會捐獻愛心。2020年,在小陳莊村鄉(xiāng)親們的一致推選下,袁海鈞出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帶領鄉(xiāng)親們在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小陳莊村貫徹落實黨的惠民方略,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發(fā)展特色種植,實現全村脫貧。袁海鈞帶領村“兩委”干部積極發(fā)動群眾,帶頭捐款捐物進行人居環(huán)境整治,實現了村容村貌大變樣。小陳莊村先后被評為“健康村”“五四紅旗團支部”等,袁海鈞也先后被授予駐馬店市勞動模范、驛城區(qū)“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驛城區(qū)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點滴平凡之光,匯成振興力量。曾經隱藏在廣袤田野褶皺中的小陳莊村,煥發(fā)出新的朝氣和活力。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