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匠
□王太廣
我雖然沒有出生在山區(qū),但對石頭并不陌生。建橋用的石塊,鋪在井口、小橋上的青石條(碑)、牲口屋里的石槽,打場用的石磙,磨豆腐用的石磨等,這些石材雖然顏色不一,硬度不同,形狀各異,但都要經過石匠的取舍、打磨。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石磨。石磨是生產隊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那時候,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牲口少,社員磨面基本靠人工推磨。我們生產隊只有兩盤石磨,對于五六十戶、二百多口人的生產隊來說顯然是不夠的。1967年夏天,生產隊隊長朱元臣決定派社員和石匠余德海一起到駐馬店再買一盤石磨。
余德海是汝南縣紅旗公社十里鋪大隊神仙洞生產隊的石匠,外號余老悶,我們村的人都叫他老余。老余50多歲,是一名鍛磨技術較高的石匠。
石磨要選好石材,太硬了費糧食,太軟了不耐磨。當時駐馬店的石材市場上有兩種石頭最好,一種是白麻石,它結構緊密,沒有直紋也沒有斜紋,純粹的花崗巖。另一種是紅松石,紅色,質地細,軟硬兼?zhèn)?。我們選的是后者。
石料買回后,被拉到生產隊文化室門前的空地上,等待老余打石磨。只見老余下鋼鉆之前,先喝一口酒,對著石磨坯子猛噴下去,然后再揚錘開鉆。老余先是輕輕地打鉆,繼而掄起鐵錘猛打,然后一點一點地刻鑿,直到把石磨鑿成一定的形狀,再打理它的紋路……
磨有兩扇,下扇固定在磨盤上,中間安一木楔,叫“磨臍子”,木楔上套個鐵圈,叫“磨圈”。上下兩扇靠“磨臍子”結合在一起。石磨上下兩扇都有相對應的磨齒。石磨使用時間長了,磨齒就會變得平而鈍,磨的面粗,因此過一段時間就要鍛一鍛。
鍛磨是個技術活,手嫩的干不了。因為上邊磨盤上的磨齒為“公”,下邊的為“母”,所以磨齒的高低和磨齒溝的深淺必須一致。我雖然沒有統(tǒng)計過,但目測磨齒得有幾百個,如果有一個磨齒和齒溝對不住或不合槽都會影響磨面的效果。
余德海鍛磨非常認真。每鍛一盤磨大約需要一天半的時間,既枯燥,又累人,但他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不停地干活。尤其是他用剁斧剁磨齒,兩手抱著剁斧,節(jié)奏輕快地來回將剁斧落在磨齒上,有時還飛濺出鋼與石碰擊的火星。夏季鍛磨,他光著背,臉上汗珠直冒,粗大的臂膀上肌肉有規(guī)律地滾動??粗侨駥W⒍窒矏偟谋砬?,哪里是在鍛磨,分明是在剁肉餡。
老余的脾氣好,為人實在又隨和,從來沒見他與誰吵過架。那時候是吃“派飯”,無論到誰家吃飯,他都不挑剔。時間長了,俺村的人對老余很尊敬,雖然沒有什么好吃的,但也盡量讓老余吃飽、吃好。他的牙不好,到誰家總少不了炒盤雞蛋和豆腐。
我與老余熟悉后,才知道他有3個兒子,分別叫全福、全旺和小寶,老大、老二看父親鍛磨太辛苦,都不愿繼承鍛磨這門手藝,只有老三余小寶愿意跟他學。
令余德海沒想到的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集體經濟的發(fā)展、壯大,大部分生產隊都通了電,購買了打面機、粉碎機、柴油機等,漸漸地取代了石磨,人們再也不需要推石磨了。老余的鍛磨手藝也用不上了,他小兒子后來到汝南縣低壓鍋爐廠打工去了。6年前,聽說老余作古了,但老余的形象永遠鐫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
責任編輯:律凱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