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春運火車票峰回路轉30年
摘要:原標題:一張春運火車票峰回路轉30年 北京南站/供圖 從售票窗口擠滿人到六成多旅客習慣網購 一張春運火車票,開啟了思鄉(xiāng)回家路——昨日,2018年春運正式
北京南站/供圖
從售票窗口擠滿人到六成多旅客習慣網購
一張春運火車票,開啟了思鄉(xiāng)回家路——昨日,2018年春運正式拉開序幕,部分旅客踏上回鄉(xiāng)路。鐵路老售票員康順興向北京晨報記者講述了那些年的春運售票故事,從上世紀80年代眾人半夜涌向火車站窗口搶購車票,到如今一點鼠標就能買到回家的車票,鐵路在發(fā)展,春運的味道也在變。用康順興的話說,“鐵路人的服務理念也從別出差錯,變成了如何為旅客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
20世紀80年代
旅客和售票員隔著三合板喊話
康順興是北京南站售票車間的副主任,從1985年進入鐵路工作,30多年的時間,他一直忙碌在售票崗位一線。談起當年春運售票場景,康順興打開了話匣子。
“先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吧。”康順興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那時候,火車票售票窗口不像現在這樣采用全透明玻璃,旅客和售票員可以面對面、直接交流。那會兒售票員和旅客之間隔著一個厚厚的三合板,誰也看不見誰。木板兒下面有一個小孔洞,用于售票員和旅客交接車票和票款。“一到春運,這小孔里全是手!”康順興回憶說,因為隔著木板根本看不到旅客是誰,所以也不知道是哪只手在買票。“因為完全看不到啊,所以我們就得先輕拍兩下旅客的手,大聲問一句,‘買哪兒的票?什么時候的?’然后再轉身去準備票。”
持完好“套票”才能順利乘上車
康順興回憶,那會兒的火車票也不像現在這樣,在電腦上一選,便可以直接打印出來。上世紀80年代的火車票分好多的線段,材質是一張張小紙板兒,俗稱“板兒票”,需要售票員將不同的票按類分到不同的格子柜中,然后根據旅客的目的地,從柜子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票,進行組合成“套票”,打刻上日期、貼上售票小條才能給旅客。
“雖然當時的鐵路線網遠不比現在這樣發(fā)達,但旅客手里的火車票可比現在復雜多了。最多的時候,中轉旅客的手里至少得四五張火車票。少了一張,都不能乘車。”康順興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旅客多分不清靠蓋印章來區(qū)分
“當時,還有一個麻煩問題,就是從小孔洞里伸進來的手太多,有的旅客需要改簽,等我們給辦完改簽了, 卻經常不知道該把票給誰了。于是,我們就自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正在辦理業(yè)務的旅客手上蓋一個小印章。辦完票,一看印章,就知道該把票給誰了。”康順興說,這種辦法是他們站自己研究出來的土辦法,并不是所有火車站售票窗口都會如此。
“那會兒春運售票廳外,除了整宿排隊的旅客外,還有販賣馬扎的小商販。”康順興說。
加班對賬“算盤活兒”必須過硬
對于上世紀80年代火車售票工作,康順興還有一個十分深刻的記憶——對賬。“那會兒,不僅是售票過程復雜,對賬也非常繁瑣。現在一點鼠標,今年售出多少票,票款應該是多少,機器自動就給算出來了,用點鈔機一點,完事兒了。那會兒可不是,完全靠我們打算盤算賬。下了班,至少得再多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算賬,所以這算盤的功夫也得夠硬才行。一旦對不上賬,就得自己補。我獨立上崗的第一天就自己搭了十多塊錢呢。”康順興告訴記者,那會兒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三十塊錢左右。
或許正是因為工作的復雜性,康順興表示,那會兒每個鐵路售票員上崗前,至少得讓師傅帶個三年才能出師。
20世紀90年代
計算機上場板兒票退休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火車票售票就開始采用計算機售票了。我們一下子就輕松了。”康順興說,售票員坐在明亮的售票大廳,與旅客只隔著一層玻璃,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康順興回憶,隨著鐵路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上世紀90年代,不僅硬件環(huán)境上更方便售票員與旅客溝通,火車票也從80年代的“板兒票”變成了粉色的軟紙票,顯得更加溫柔親和,票面上的信息也更全,售票員不用再拿著打票機打票。
“80年代的板兒票上沒有具體時間,需要我們用專門的機器人工打印上,有點類似于現在超市售貨員打印食品的生產日期。” 康順興介紹說。
同時,相比80年代春運返鄉(xiāng)旅客為主,90年代的春運,出行旅客更多的是農民工和外出旅行的游客。“這會兒,不僅售票大廳換成了玻璃窗,車站外還專門搭起一排排的臨時售票廳,方便旅客購票。不過,旅客依舊排著長長的、看不到盡頭的隊伍。”康順興說,那一年,鐵路快速列車已經跑到每小時140公里了。
現在
互聯網時代
軟服務也得跟得上
直到2000年后,特別是2008年,隨著中國進入高鐵時代,藍色磁質車票開始廣泛使用,實名制驗證驗票的實施,自助購票設備的普及,網絡購票的興起,微信、支付寶線上支付,同城優(yōu)惠卡和常旅客暢行服務的推廣,鐵路的發(fā)展真的可以用飛速來形容。用康順興的話說,“鐵路前20年的變化加在一起都趕不上高鐵開通以來這10年的變化快。”
康順興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鐵路推出互聯網購票以來,更多的旅客不再到窗口購票,春運排長隊購票的現場幾乎已經看不到了(見上圖)。根據鐵路部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近兩年的春運,六成多的旅客是通過網絡購買火車票,傳統(tǒng)的窗口售票、電話售票僅占近四成。
對此,康順興表示,從某一層面來講,鐵路科技發(fā)展不僅方便了旅客,也讓鐵路售票員的工作輕松了很多。但另一個層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旅客對于鐵路的服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鐵路的硬件在發(fā)展,軟服務也必須得跟上!”康順興表示,這幾十年間,不僅是鐵路的線網、列車等硬件在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鐵路人的工作服務理念也已發(fā)生改變——從最初的營銷理念蛻變成如今的旅客服務至上。
鐵路在發(fā)展
春運出行溫馨便捷
“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木板兒底下的小孔洞里全是手,每天超高負荷量的工作,哪兒還顧得上什么服務質量。別賣錯票、別自己掏腰包補票款就是萬幸?,F在可大不一樣了,按照鐵路系統(tǒng)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把旅客時刻放在心上,把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康順興表示。
康順興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今年春運,北京南站進一步增加自動售票和取票設備,售票窗口外再也看不到長長的隊伍。“放在過去,哪里敢想象呢,不用人工就能實現售取票。同時,從過去搖搖晃晃數日才能抵達目的地的綠皮火車時代,到現在“復興號”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高鐵時代的到來真正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個溫馨便捷的春運。”
北京晨報記者 曹晶瑞/文 除署名外 曹晶瑞/攝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北京晨報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