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是和姓祖根發(fā)源地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謝文華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姓僅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14%,雖然未能進入前100個大姓,但這個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著久遠輝煌的歷史。
□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謝文華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姓僅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14%,雖然未能進入前100個大姓,但這個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著久遠輝煌的歷史。特別是遠古至隋唐以前,在今駐馬店一帶,和氏子孫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人才輩出,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故汝南郡成為和姓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地望之一,為后世海內外和氏子孫追慕、景仰。對汝南郡和姓形成的歷史淵源、族群聚居地以及和姓地望堂號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厘清,對天中姓氏文化研究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和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汝南郡和姓出自黃帝后裔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
和氏族群最早在汝南郡西陵即現在的西平縣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西平是汝南郡和姓的主要聚居地。和姓族群在歷史上人才輩出,成為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
和姓的源出
和姓的源出歷史記載的有三說:一說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堯時,重黎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二說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后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三說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于后魏。素和氏,本為代北復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
據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fā)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汝南郡和姓的先祖出自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
考據汝南郡和姓的先祖,當出自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祝融,我國原始社會末期著名氏族領袖之一,名重黎,黃帝后裔高陽氏的玄孫,又稱祝誦、祝和?!秴问洗呵?middot;通詮審分覽·勿躬》載:祝融,神名。帝嚳時的火官,后尊為火神,命為祝融,其后人羲和便是和姓最久遠原始的祖先??梢姾褪蠌淖娓显醋渣S帝一脈。傳說中的羲和家族,為中國古代掌管天文的傳奇世家。
關于和字的本意,《說文解字》曰“從口,禾聲”,從字型結構上看就與古代農業(yè)經濟和氣候變化關系密切,并演化成一種與農業(yè)生產相關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在農業(yè)社會里,四季氣候變化對農耕生產非常重要,因此“和”這一官職地位很高。羲和家族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4人,曾被堯帝派往東、南、西、北四方,觀測天象,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具體時間,從而安排歷法,預測農耕節(jié)氣。
歷代羲和被委以重任,負責觀察天文,預言天象禍福。其后,羲和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的國家級天文官。無論是學術研究和考古發(fā)現證明,還是大量神話傳說都印證,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發(fā)源并成熟于以黃河中下游為核心的中原腹地。遠古時期地處伏牛山余脈的黃淮平原的汝南是黃淮流域的一顆明珠,是古代農業(yè)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農業(yè)經濟十分發(fā)達,成為華夏文明的核心,因此也是重黎、羲和及其后裔生活和活動的重要區(qū)域。
和氏后裔在黃淮平原一帶的汝南聚族而居,并從事農業(yè)耕作與氣候管理,在長1000多年的時間中繁衍發(fā)展成為當地的和姓望族。
汝南郡是和姓祖根的始發(fā)源地
汝南郡不但是和姓的“郡望”地所在,還是和姓祖根的始發(fā)源地,或者說應該是和姓祖根的次發(fā)源地。故《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有“源自唐堯,望出汝南”的聯語。和姓起源之二的春秋時期楚國的卞氏和姓,不但在時間上較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晚出,子孫繁衍較少,而且由長江流域進入黃淮水系的汝南一帶,在地域區(qū)間上可能性也會較小。
而起源于后魏的鮮卑族和姓時間更為晚些,根本不可能與汝南和姓有淵源關系。故張連合先生在其主編的《柏國姓氏尋根》一書中認為和姓源自羲和之后當是較為符合實際的。
和姓著名人物
和姓著名人物中的和洽、和嶠、和洪均為汝南人氏?!稌x書》載:“和嶠字長輿,汝南西平人也。祖洽,魏尚書令。”《隋書》載:“和洪,汝南人也。”
在這些文獻中,不但明確記載3人為汝南郡人,同時和洽、和嶠的籍貫還明確記載為西平,而且《三國志·魏志》對和洽的記載又有“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xiāng)侯,邑二百石”的記述。這一記述可充分說明西陵就是和姓的族群聚居地和旺族的發(fā)源地。
和洽是三國魏時較為著名的政治家,曾被曹操官拜丞相掾屬、侍中;被曹丕拜為光祿勛,轉官太常,被封為安成亭侯等,以為官清貧、儉約而彪炳史冊。這些文獻明確記載和洽為西平人同時被封為西陵鄉(xiāng)侯,是和嶠的祖父。和嶠襲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遷潁川太守。
另據史載,和洽之子和嶠之父和逌亦曾任魏國吏部尚書,娶妻夏侯氏,是曹操族孫,曾任魏明帝時散騎侍郎、武衛(wèi)將軍等要職,與貴族聯姻后地位顯赫??梢姾褪弦患胰@貴,是三國魏晉時代的汝南郡西陵一帶的名門望族。
和姓家族在西平繁衍生息并發(fā)展
作為和姓族群及遠祖的聚居地,和洽被封為西陵鄉(xiāng)侯的西陵的具體位置在汝南郡的哪個地方呢?這首先從汝南郡所轄的西平縣的來歷說起?!稘h書·地理志》載:“汝南郡領縣三十七,而西平居其一。”酈道元《水經注》載:“西平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這就明確說明,西平縣最初的縣名不叫西平而叫西陵。這從甘肅武威出土的漢簡“王杖十簡”中的記載可以得到證明。
雖然近有學者對西平地名是因“西陵平夷,故為西平”而來,或在西漢時期西平和西陵同時作為一個縣而存在,甚至是僅作為西平縣治下的“西陵鄉(xiāng)”“西陵亭”而存在頗有爭議,但西陵作為一古代地名,存在于西平縣則是不爭的事實。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在距西平縣城25余公里的師靈鎮(zhèn)與呂店鄉(xiāng)之間的師靈崗董橋村附近發(fā)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人類文化遺址。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遺址進行了調查,從地面就采集到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東周文化以及漢代不同時代的文化遺物186件(塊),認定“董橋遺址中的仰韶早期文化,當與炎黃時代西陵氏嫘姓古國有關”,就是古代的西陵國所在地。
2006年6月,董橋新文化遺址被河南省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充分證明,古西陵就在以今天的西平縣城西的董橋遺址為中心的地域。從遠古到中古的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和姓家族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并發(fā)展成為汝南郡的名門望族。
民國二十一年的《西平縣志》對和氏家族墓地的記載,也充分說明汝南和氏族群正是在西陵一帶一門三代入相封侯,走向其家族門楣的輝煌。所以,《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聯》在說到和氏家族時,便直接有了“汝西有棟梁”的贊語。
直到周、隋兩朝,和洪依然以武功顯而累遷車騎大將軍,領冀州。和姓家族人才輩出,成為彪炳史冊的汝南郡和氏望族。
唐代中后期的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和五代十國的社會政治動蕩,使中原人口生靈涂炭,和姓后裔或易姓或遷徙他鄉(xiāng),和氏人口漸漸減少。
和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關于和姓的郡望堂號,現有資料看到的和姓郡望有汝南郡、代郡、西陵郡三說,堂號有汝南堂、西陵堂等。其郡望中的代郡和姓起源于后魏,系由他姓改為姓而來,本與汝南和姓不同于一個族源自不必說,而其中的西陵郡被指為現位于長江的西陵峽口的古西陵似有可探討之處。
主要原因一是此西陵自古名為夷陵,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便名為夷陵。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直至三國時(公元222年),才改夷陵為西陵郡,同時也稱宜都郡。其中置郡時間不足60年,到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便又改置為夷陵縣。其后在將近一千七八百年的歷史中,又先后以夷陵、彝陵、宜昌等多個行政區(qū)劃的名稱出現,始終不再使用西陵命名行政地域,直至公元1986年才被公布為西陵區(qū)。故這一地域作為和姓的地望的話,也只有用夷陵郡最為符合實際,不該把西陵郡作為和姓的地望來對待。
二是某地一名門望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并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個族群只有世居某地且人物顯貴才能為當地人所仰望。在短短的時間里和姓家族便在此西陵形成望族,并使此西陵成為和姓的地望。
三是汝南西陵在遠古本來就因系西陵國的所在地,并產生黃帝正妃嫘祖而聞名,故和氏后人在記述和姓地望時,或者為提高和姓的聲望,或者由于年代的久遠和資料的缺佚散失,將顯貴于汝南西陵的和姓地望述為西陵郡也殊有可能。如果以上理由成立且曾經作為事實存在,作為產生過和洽等一系列重要歷史人物的西陵和姓顯貴家族,其“西陵堂”的和姓堂號也就非汝南西陵莫屬了。
綜上所述,汝南郡和姓是出自黃帝后裔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汝南郡是和氏祖根的發(fā)源地,和氏族群最早在汝南郡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現在的西平即古西陵所在地,是汝南和姓的主要聚居地,和姓族群人才輩出,這才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