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與思:孩子,你為什么不感動
摘要: 張 爍 課堂上,六年級的孩子在觀看紀錄片:30年間,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親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干什么。屏幕上,當93歲的老母親見到30多年未曾謀面的兒子時,對黃
張 爍
課堂上,六年級的孩子在觀看紀錄片:30年間,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親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干什么。屏幕上,當93歲的老母親見到30多年未曾謀面的兒子時,對黃旭華的兄弟姐妹說:“三哥的事情,你們要見諒。”此時,老師的眼淚差點掉下來。
“同學們,你們感動嗎?”老師擦擦眼睛,情不自禁地問。沒想到,很多孩子搖搖頭。為什么?老師吃驚極了。“我覺得這離我們太遠了,雖然說不感動好像不太像話,可我還是想說真話。”一個孩子誠實地回答。
孩子,你為什么不感動?這可能是思想品德課上老師們最撓頭的事情。一份在自己看來近乎完美的教案,故事導入、啟發(fā)引導、總結升華,可孩子們卻不買賬。有時候,即使孩子能把正確答案寫在考卷上,老師心里也“不托底”,因為不少孩子即便“入了腦”,也未必“入了心”。
孩子為什么不感動?有很多原因。比如,十來歲的孩子很難理解30年不見面意味著什么。作為獨生子女,也很難理解兄弟姐妹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親情。所以,在這堂課的選材上,老師恐怕就有些不足。
但說到底,感動是道德實踐內化于心的過程。很多孩子特別是城里孩子,一出生就被近乎“泛濫”的愛包圍,父母、學校、社會無論對他多么好,他都很難被打動,因為他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對此,有的學校組織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當親眼目睹“另一個世界”的境況時,很多城里孩子眼淚下來了,有的一下子就改掉了大手大腳的習慣,有的還主動省下零花錢幫助貧困同學。所以,思想品德課僅靠說教是不夠的,要更多地在道德實踐上做文章,在內化于心上下功夫。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1日 18 版)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